你是否曾經這樣開始過跑步:
買了一雙跑鞋,選了一條路,就開始「一直跑」。沒有計劃,沒有節奏,只是直覺地認為——「我應該能跑」。
結果是:
跑幾次就覺得太累、膝蓋開始不舒服,或是跑了一陣子卻沒感覺進步,然後開始懷疑:「是不是我不適合跑步?」
其實不是你不適合跑步,而是大多數初學者在起步階段會犯下幾個關鍵錯誤,而這些錯誤是可以被避免的。本文將帶你一一解析這些常見陷阱,幫助你走得更遠、跑得更好。
錯誤一:每次都跑一樣的距離與速度
📉 為什麼這是問題?
人的身體有「適應性」,如果你一直以同樣的方式跑步(例如每次固定跑 5 公里、配速都一樣),初期會有進步,但進步會很快停滯。
這種「單調式訓練」無法有效刺激不同的系統(心肺、肌力、速度),也容易讓身體陷入倦怠,甚至讓大腦覺得枯燥。
✅ 正確做法是什麼?
有效的訓練需要包含多樣性,例如:
- 間歇跑:短距離高強度衝刺,提升速度與心肺能力。
- 節奏跑:維持中高配速,模擬比賽節奏。
- 長距離慢跑:增強耐力,建立有氧基礎。
- 恢復跑:極慢配速,幫助肌肉修復。
建議使用「週期化訓練」原則(Periodization),即每週安排不同類型的課表,循序漸進提升不同能力。
錯誤二:太在意速度,忽略心肺與身體訊號
📉 為什麼這是問題?
很多人認為「跑步就是要跑快」,所以一開始就拼命加速。事實上,如果你用錯了強度,很可能會導致:
- 心跳過快,難以持久
- 肌肉尚未適應,容易受傷
- 恢復時間拉長,影響下次訓練
尤其對新手來說,更應該以「建立習慣」與「培養有氧能力」為優先,而不是追求配速上的表現。
✅ 正確做法是什麼?
學會用「感覺」與「數據」雙管齊下:
- 使用「說話測試法」:跑步時如果可以輕鬆說話,代表配速合適。
- 使用心率監控:保持在 Zone 2(有氧區間),最有助於耐力發展。
慢慢跑不是懶,是聰明的開始。
錯誤三:沒有明確目標與訓練規劃
📉 為什麼這是問題?
「隨意跑」容易讓人陷入不連貫的訓練,沒有進步的感覺,自然也就失去了繼續的動力。
沒有目標,也代表你難以衡量自己是否有成長。習慣無法建立,進步也無從追蹤。
✅ 正確做法是什麼?
設定一個明確、可衡量、符合現實的短期目標,例如:
- 完成人生第一場 5K 路跑
- 一個月內從走跑交替進步到穩定慢跑
- 每週跑三次,維持兩個月
然後依目標拆解週計畫與訓練日,幫助你保持方向與動力。
錯誤四:忽略恢復與交叉訓練
📉 為什麼這是問題?
跑步是一種高衝擊的運動,肌肉、關節都需要時間修復。許多新手誤以為「跑得越多越快進步」,結果是:
- 慢性疲勞
- 免疫力下降
- 過度使用造成膝蓋、髖關節疼痛
✅ 正確做法是什麼?
- 每週至少安排 1–2 天休息或交叉訓練(如游泳、重訓、瑜伽)
- 每次訓練後加入拉伸與放鬆
- 學習聽身體訊號,不硬撐
恢復本身就是訓練的一部分,別忽略它。
錯誤五:只靠意志力建立習慣
📉 為什麼這是問題?
跑步這件事,靠「一時熱血」撐不了多久。初期的動力消退後,很容易被日常瑣事打敗。
✅ 正確做法是什麼?
- 固定時間跑步,把它安排進生活日程(例如「週二、週五早上7點」)
- 找跑步夥伴或加入社群,互相激勵
- 使用訓練 App、日誌記錄,看到自己的累積與進步
跑步,是一場跟自己的持續對話。
結語:讓訓練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
跑步,是一種簡單卻強大的習慣,只要方向正確,就能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改變。
如果你也想用更有系統的方法開始訓練,也許可以嘗試使用一些工具與方法,幫你規劃訓練、追蹤進度、給出回饋與鼓勵。
未來我們會持續在「跑步小學堂」分享更深入的內容,幫助你成為更聰明的跑者。
記得:你不是一個人在跑,這裡有我們陪著你一起前進。
發佈留言